03月
何卫东 : 我不介意十五年居一处-凯发天生赢家
从04年作为施工单位参与中环第一个项目——中环国际大厦,到 08年正式成为一名中环人,再到如今成为集团成本中心及杭萧公司总经理。何卫东这十五年,都紧紧围绕着同一个名字——中环。
没有所谓的“七年之痒”,也没有蠢蠢欲动的离意。他说,他不介意将这辈子都留在一家公司。因为,这一处,已足够精彩,生动。
与“伯乐”的邂逅
何卫东与中环的结缘,是从04年的国际大厦开始。彼时的他,是安徽水利股份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而当时的中环,是安徽水利这家上市国企合作的第一家开发商。作为总包单位,何卫东见证了国际大厦的拔地而起,也因此结缘了老板。
“我第一次看到甲方的老板戴着安全帽,经常出现在施工现场,为我们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对于老板的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身为乙方的何卫东是感动的。更让他感动的是,还未到合同付款节点,老板就提前支付了工程款。这些意外的感动,至今他都记忆犹新。
而那时年轻气盛的他,也会较真地去找老板理论,一笔笔地核算成本,不放过一个小数点。他还记得老板笑着说他,“这么会算账,不如来帮我算账吧。”
或许就是这样,就像被伯乐相中的“千里马”,一语相中,自此一展鸿图。
体系化的“开山之石”
从施工单位转到开发单位,何卫东自认,从前的成本知识非常限,需要快速充电。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培训,去学习,也从别的企业“取经”。08年初入中环,任设计部经理,负责东方名景及中环城前期的设计规划。当时公司仅几十人。没多久,国际大厦、东方名景工程结束,又兼任成本预算部副经理,负责工程结算。09 年底调至中环城项目,任成本部经理。
而当时的中环,迎来了体系建设的一股洪流。公司引进了领先的成本体系,落地时总有点“水土不服”。没有人手把手地教,何卫东就一点点地悟,一点点地渗透。用他的话说,已经不记得熬过多少个夜晚,画了多少张表格。失败过,也迷茫过,但就是拼着一股劲,不服输。为一点点地进步激动不已,也为公司的认可不断激发斗志。
终于,造就了如今中环自己的成本体系,乃至后来的招投标体系库、成本-财务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从完善到精细,无不凝聚了最初一代中环人的心血。他们的奉献,是今日中环强大的基石。
“开朝元老”的温柔与坚持
作为“开朝元老”,何卫东身上始终保持了一种岁月静好的味道。温文尔雅,亲和有礼。他对员工也如同家人般照料,会手把手地教他们,会给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工作之余,会邀请员工家属一起参加团建活动,利用周末时间来一场短途旅游,团队氛围和谐而美好。
另一面,他对原则的坚持,十五年不曾改变,近乎苛刻地坚持。他的用人标准,是“以德为先”。要守本分,不能碰“高压线”。要有责任心,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干。没有这些特质,他认为不配做中环人。同时,也会要求员工要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比如,做招采的也要懂成本,要做到相关专业知识的互通。“这样,才能更快成长,对得起公司这个平台。”
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何卫东说,同样要选择有责任心的,口碑好、品质高的,要符合中环凯发天生赢家的文化的。他说,“这也是老板的标准。”
在他的眼里,老板一直如同十五年前那般,以责任心为第一要求,追求完美,始终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正如今天的中环,流动着责任文化的基因,涌现着一批批优秀的员工,始终保持着欣欣向荣的盛景,迈向下一个十五年。
这盛世,如他们所愿。而未来,同样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