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
光明日报余总专访-凯发天生赢家
爱的的正能量
——企业家余竹云的公益实践与价值叩问
七月,暑热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合肥市。站在中环城即将交房的最后几幢楼前,余竹云昂头望向高处正紧张劳作的几位农民工。
“余总,来啦!”一位中年工人路过,热络地打着招呼。余竹云笑呵呵地点头:“累了吧!好好歇着,过两天咱晚上还放电影啊!”
记者看看手里的计划书——发防暑品、放电影、上夜校、文艺演出??很难想象,这是一份专门为农民工安排的消夏“大礼包”。
余竹云总是这么“独出心裁”。
这位39 岁的安徽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常被同行以“ 另类”视之——创业不过十年,企业规模中等,却十年如一日热衷公益,前后撒出了2300 多万元血汗钱;捐钱不算,还把“好事”当事业做:关爱农民工、捐助服刑人员子女、组建志愿服务队??甚至还拿出自己的地产项目——中环城中央偌大一块黄金地块,修起了分文不赚的公共艺术馆。
捧出爱心,收获荣誉——2011 年、2012 年,他两度应邀参加亚洲博鳌论坛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和姚明等名人一起纵论责任与担当;2011 年10 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富人”、“好人”,听起来两全其美,却成了他难解的心结。
“我一个人,力量太小。怎么才能让掌握大量物质财富的‘富人’都变成精神同样富有的‘好人’?当‘富人’真心做善事的时候,全社会能否抛开‘道德成见’,给他们一份信任和尊重?”他思考着。
“企业要做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绝不做激化矛盾的导火索。”他常这样说。做让社会尊重的企业,做释放“正能量”的人,这是他越来越坚定的价值追求。
爱细处着手,捍卫“兄弟”的尊严
“老板真把我们当兄弟!” ——农民工杨华金
“哪座城市不是农民工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得把欠他们的尊重还给他们。”
——余竹云
吃过晚饭,换下工装,陈连升习惯性地溜达到了中环艺术馆南侧的草地上,坐下来,惬意地抽根烟。
对面,20 尊真人大小的墨绿色雕像或坐或站,像一小片挺拔的树林。陈连升正前方那尊背着双臂直视前方的雕像,就是他“自己”。2010 年8 月,余竹云以陈连升等20 位农民工为原型,邀请名家创作了这组国内最大的农民工群雕。
“这比啥纪念都好哩!”陈连升呵呵笑着,“俺媳妇专门来看过呢,她说了,只知道名人有雕像,你也有了!以后这工程结束了,不管咱人在哪儿,都要带着孩子每年来这儿看看。”
激发余竹云这个创意的,是一次不经意的对话。
2010 年盛夏,他在工地慰问农民工。
“工资怎么样啊,还满意吗?”他问一位年轻的工人。
“一年能挣3 万多块哩!满意啊。要在农村种田,一年只有几千块,”年轻人高兴地说。旋即,他却眼神一暗:“可为啥我总觉得低人一等呢??将来我们走了,谁会记住我们的汗水?
”余竹云心里一酸。他想起了那些令他难过的见闻:地铁上,农民工们不敢坐座位,疲累地蹲在门口;马路上,农民工在人群中穿过,总会招来几声喝斥??出身贫寒农家、一路艰辛打拼的他,特别理解这些工人的不易。“哪座城市不是农民工一砖一瓦建起来的?他们为我们修楼,我来为他们造像!得把欠他们的尊重还给他们。”不久,这组雕塑诞生了。
让农民工杨华金记住“余总”这个“好老板”的,则是那一间间装了空调的宿舍。
“我干建筑30 多年了,哪见过工地上装空调的?家里都没有呢!老板真把我们当兄弟。”杨华金念叨着。
那是2009 年11 月的一天。正在上海出差的余竹云给本部打来电话:“上海下雪了,合肥冷不冷?”得知合肥气温骤降,他果断下令:装空调!所有农民工宿舍一间一台!
一片反对声:工地上是工业用电,电费太高,划不来;农民工不会用空调,弄坏了不好办;干脆,每人多发几床棉被,省钱省力??但余竹云不动摇。一星期后,耗资上百万元购买的400 台空调安装到位,3000 多位民工高兴得手舞足蹈,纷纷打电话给家里报喜。
“ 他们体会到了尊重和关怀。”余竹云说,“小小一台空调,暖身,更暖心。”
在陈连升记忆里,余竹云对他们的关怀常年不断。只说2010 年:六一,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了价值100 万元的“英语学习宝典”;七月,为长夜难眠的农民工在工地上放电影大片;八月,送来矿泉水、清凉油等防暑降温用品;九月,组织全市68 个优秀农民工家庭免费游世博;十月,请来健康专家进工地讲医学知识;十一月,组织免费体检;岁末年初,请名家为农民工写春联??
“一到中环,感觉特别好。以后就扎根这儿,不走了!”26 岁的安全员董陈也爱上了中环。吸引他的,是余竹云专门为农民工成立的团组织、开辟的图书室,还有定期授课的工地普法学校。
和余竹云合作的施工单位都知道,在这位老总面前,拖欠农民工工资?免谈。“招标时,我就跟所有包工头定了规矩:你如果不善待农民工、欠发他们的工资,就永远不要想再从我这里拿到一个工程。而且,欠多少,我就从你的工程款里扣多少,替你补给他们。”在他的“铁令”下,中环集团的工程从未发生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
工人们对余竹云充满感激。2009 年春节,集团宴请留守农民工和职工们一起开年会、吃年饭。酒过三巡,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腼腆地走到余竹云面前,送给他一幅礼物:他们亲手剪的剪纸“ 招财进宝”。余竹云至今珍藏着,他说,这是兄弟们的一片心。
从“心”出发,让阳光照进“特殊地带”
“收到助学金啦??爸爸,我知道您还爱我们。” ——服刑人员子女
“他们得到的已经不只是钱,而是爱的纽带,希望的符号。” ——余竹云
“暖暖的阳光穿透高墙洒在我身上,浓浓恩情融化我心里冰霜。每双热情的目光,赐予我无限温暖,为我插上新生的翅膀??”
7 月2 日,一封署名“安徽蜀山监狱朝阳此时,乐队”的来信从团省委转到了余竹云手上。几位服刑人员创作了歌曲《感受阳光》,表达对“阳光救助助学基金”的感恩之情。
此时,余竹云刚从基金救助对象曹大姐家走访回来。看到三个孩子学习进展顺利,而他们的父亲则因为有了动力两次获得减刑,余竹云开心不已。
“阳光救助助学基金”,即“中环竹云助学基金”。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项救助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希望工程救助基金,五年前,由余竹云出资52 万元设立。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可以提出申请,凭自己在狱中的良好表现为未成年子女争取助学款。
怎么会关注这个人群?无数人问过余竹云。“我有个战友,后来做了监狱管教员。他曾感慨:别看犯人脾气暴躁得不得了,经常打架,可只要家里人来看他们,再蛮的大男人都温顺得绵羊一样,痛哭流涕。我听了,心里一动:既然家人、子女是服刑人员最大的牵挂,能不能利用这种感情促进他们改造呢?更何况,他们的子女缺了健全的家教,更容易走上弯路,应该扶一把。”余竹云说。
“文明国之刑,不在惩恶,而在劝善。”余竹云深信这一点。于是,他开始联系团省委、省监狱管理局。
一拍即合。2007 年,首批基金开始申请,在高墙内激起了强烈反响。
“收到助学金啦!这是您用自己的进步换来的。爸爸,我不怪您了,快回来吧,我知道您还爱我们??”捧着大女儿的来信,被